家庭教育佳文共賞
2020/09/15
瀏覽:1727
- 睡前同閱讀,親情愛更深 (作者:彭懷真)
- 單靠國家補不起社會安全網的破洞 (作者:陳嘉新)
- 《把上網壞習慣一「網」打盡!陪孩子在網路世代成長的指南》https://ppt.cc/fcZBjx
- 未成年懷孕服務資源手冊 https://ppt.cc/fD4QPx
學校與家庭教育 作者:曾端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資料來源:https://ntpc.familyedu.moe.gov.tw/docDetail.aspx?uid=3385&pid=3148&docid=40718
家庭教育進入學校
在有識者努力推動之下,政府於92年頒佈家庭教育法,其中第12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應在正式課程外,實施4小時以上家庭課程及活動。據此,家庭教育在學校內推動已屬必然。
雖然家庭教育已進入正規的學校教育體系,但是宣導上仍然不足,不只多數教師未覺察學校必須實施家庭教育,即使已知者,亦對此政策有很大的困惑,甚且懷疑其成效。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一般人的思維中各司其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政府機構中也分別由社會局和教育局管轄。在學校教師的觀念裡,他們只需關注校園內,甚至教室內的兒童或學生,家庭教育則非其份內事。然而學校與社會間的關係有如脣齒,教師必須充滿能量去因應外在社會的變遷。近十年來教師們很明顯的可以感受到校園文化中“變動”的氣氛,教師時時刻刻都在接受新的期待,不受干擾的寧靜校園或象牙塔不復存在。
學校受到社會變遷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課程。為了能培養全球化的公民,國中小如火如荼的推展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當性別平等成為社會運動,由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做起,乃根本之道;當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導致潛藏的社會危機時,學校課程理當不能自處於家庭教育議題之外。政府頒佈家庭教育法,除了從立法上帶領家庭教育,更圖在校園中運用家庭教育課程以深耕家庭教育。
學校中實施家庭教育課程的意義
底下陳述在學校中實施家庭教育的意涵,期能協助家庭教育法在學校中的推動。
一、讓重視家庭教育成為生活文化
學校教師大都認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於每學年實施4小時的家庭教育課程,也不是不願意接受,而是教師們對每學年4小時的家庭教育成效不抱期待,擔心家庭教育徒具宣示性而少實質功效。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教材、教法、教師、兒童、教學情境等。大家認為4小時所能提供的家庭教育教材內容猶如杯水車薪,單薄的教材與教學時數恐無濟於事,而且每年4小時的課程難抵社會與家庭的負面影響力。
不過,我相當欣喜家庭教育能進入學校課程,這是一個突破性的政策,對提昇國人家庭知能有無限的功能。因為只要「家庭教育」一詞能為人人所知,則家庭教育即能被人們所重視。好比「環保」的概念、「性別平等」的概念,均是透過這兩個語詞與文字的普遍化而植入人心。
從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每年均接受4小時家庭教育,雖然時數不多,但是可以引起重視及產生正向效果。當家庭教育的語言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時,家庭教育目的應已達成。亦即家庭教育實施的目的與其說寄望透過課程來提供足夠的家庭教育知能,不如是讓每位學生體認家庭教育的重要,引起學生對家庭教育相關知能的興趣,使其在將來建立的家庭中能重視家庭教育。亦即家庭教育成為學校課程,最大的影響力不在課程內容本身,而是在於型塑家庭教育在大眾心中的地位,讓「家庭教育」融入生活文化。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兩位鞋商到某地去開拓市場,看到當地的人只有少數人穿鞋。一位鞋商沮喪的說:「大家都不穿鞋子,鞋子怎麼有人買呢?」,另一位鞋商則高興地說:「太好了,此地商機無限!」。
希望這個故事能帶給教師們對家庭教育課程的信心。
二、家庭教育不是另一樣切割的知識
家庭教育法第2條對家庭教育有所定義,家庭教育係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範圍包括: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及其他家庭教育事項。
國小至高中,均有既定的課程需依進度完成,每位教師都有趕進度的壓力,學生也有考試的壓力,教師們對於實施家庭教育,直覺的反應是要用什麼時間來上家庭教育課程,以及學生該學習的東西已飽和,如何再加上家庭教育?教師們面對家庭教育課程時,另一個疑惑是家庭教育與原有的家政課或綜合活動及生命教育課程等有何差異?
學生的學習量及教師的教學負荷的確相當重,如果學校在實施家庭教育時,未系統性的從全校整體教與學的運作來考量,則硬梆梆外加4小時家庭教育課程,會有增加負擔的現象。家庭教育法中鼓勵相關機構研發與編製家庭教育教材,各級學校運用這些教材時最好能由學校的課程委員會、學年課程會議或課程研發會等統籌規劃,融入相關課程中來實施。若家庭教育課程與學生的學習是統整的,而且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則不會有課程負荷加重的困擾。
三、家庭教育是預防性教育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且攸關人生幸福與社會安寧;但是從升學角度,此課程無急迫性且不具重要性。因此,家庭教育難以引起教師與家長的重視。
在家庭教育法第2條中宣示了家庭教育的主軸,在於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人自出生即生活在家庭系統裡面,每位孩子都是在與家人的互動中建構人際關係的信念與行為能力。每個人對於自己受到家庭的影響幾乎習而不察,當家庭關係不良時,也少有反思與調整,家人間的互動常陷入惡性循環而難以自拔。加上社會中充滿負面教育的情境,個體在缺乏正向的學習管道之下,易致家人關係及家庭功能的不良。
早年建立的價值觀與行為能力,影響其一生面對人、事、物的智慧。家庭教育是預防性教育,於國小開始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可及早培養兒童對家庭關係及家庭功能的覺察,並培養其正確的溝通及面對衝突的能力,將可減少與父母及手足的惡性互動。待其長大建立家庭時,也才有能力經營幸福家庭,小孩子如果沒有趁早給予正確的教導,在不良的家庭互動型態下,所建立的行為模式,將不利於其未來的家庭功能。
教師對家庭教育應有的體認
家庭教育顧名思義應指個體出生之後,在成長過程所接受到的有形及無形的家庭之影響,即一般所謂的「家教」。我們對於一個人的為人處事風格,常用家教好不好來形容,也就是家庭教育原本是在家庭內發生的事。由於社會結構變遷,人們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以及價值觀的變化,衝擊到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功能出現危機,必然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教師們大都感受到家庭功能不彰對學生的負面影響。當家庭無法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並致社會必須付出成本來解決家庭教育不彰所衍生的各種社會問題,則社會與學校責無旁貸的應挑起家庭教育的責任,來協助處於困境中的家庭,以及協助個體學習營造健全家庭的能力。
教師在學校實施家庭教育此環節上舉足輕重,是落實學校教育的關鍵人物,下列數點提供教師思考,祈能有助於教師參與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不亞於升學
學校教育長期以來受升學文化的影響,教師的授業解惑大都窄化到與升學考試有關的範圍內。同時,教師們也是升學主義下的受害者,所承受的升學壓力不下於學生。在升學至上的學校氛圍中,教師們的使命感全浥注在考試學科的教學上,已無多餘的能量再關注家庭教育。惟有教師們覺察家庭教育對學生人生的重要性不亞於升學,才能對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能產生興趣,並付諸行動去落實家庭教育教學。升學是學子眼前的急迫性需求,家庭、學校與社會全都看得到升學的重要性。然而,大家忽略了當家庭教育失功能時,學歷無法為人們帶來幸福感與心靈的充實。從長遠的人生而言,家庭教育帶給人們的是源遠流長的生活動力、活絡的奮鬥意志、面對挫折的智慧、以及豐潤的情感。人生是長跑,唯有幸福的家庭能源源不絕的供給長跑所需的能量。
二、家庭教育是預防適應不良學生的良策
從幼稚園到高等教育,教師們常有的心聲是:學生愈來愈難教了,社會上對於年輕世代的人,也有諸如草莓族、榴槤族等之形容詞,「家庭功能不良」概括承受了一切的責難。學校在面對適應不良的學生時,常有無法施力之感,因為其背後有個失功能的家庭。其實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學習與行為表現時,有相同的無力感。父母本身也煩惱多多,因為家庭裡,親子衝突幾乎是無法避免的現象。學校需為這些現象有積極的作為,從根本上著手來預防學生的適應不良。
家庭是每位學生的共同經驗,家庭教育課程提供學生一個正式的管道來理解其家庭中的親子衝突或家庭困境,並且學習正確的認知與因應之道,以避免衍生適應不良行為。學生的適應不良行為,都是因為累積過多與過久的情緒創傷,走不出家庭的陰影所產生的自我防衛模式。家庭教育課程讓學生對家人關係、家庭困境有正確的認識,將可大大減低其形成失功能防衛性行為的機會,並提升其解決家庭問題的能力,待其未來建立家庭時,也會有正確的知能來營造健全的家庭。
三、家庭教育可減少教師及學校能量的耗弱
每位教師均深知家庭對學生學業與行為的影響,只要班級中有適應不良的學生,教師的教學與班級經營都需加倍付出心力。校長及相關處、室行政人員,也須花時間和精神來處理因家庭功能失常所致的各種問題,甚至必須有社工人員與心理師的加入,以協助家庭重建功能。教師、學校、社會相繼為適應不良學生及功能失常的家庭付出成本,相對的,是在耗弱教師與學校的積極功能,為避免這種失功能的耗弱,家庭教育實為當務之急,當家庭此環節健全之後,所有的體系也才能產生積極的效能。
教師投注心力於家庭教育,從時間分配與精神的投注表面上看來,會有分身乏術之感,但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如果學生們在學習上都能自動自發且求知若渴,在行為上自尊自重且動靜皆宜,何需教師耗盡心力?這很像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問題。我想說的是,教師花些小時間來重視家庭教育課程,可以省下大量的時間來與學生拉扯。
結語
雖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被肯定的,但是它在社會大眾心中的位置仍然被邊緣化,更遑論行為上的實踐。從學校教育著手是讓重視家庭教育蔚為風氣的最佳途徑。本文即是基於此理念,呼籲教師們同心協力實踐家庭教育課程,讓家庭教育政策落實,則校園中不再有無力感的聲音是指日可期的。
--------------------------------------------------------------------------------------------------------------
親子溝通的原則
(資料來源:http://www.stu1.ntou.edu.tw/~sq/text/fa_2g.htm)
1. 願意接近子女。
2. 支持並關愛他們。不管其得失,父母應接納他們、幫助他們隨時給予支持。
3. 接受子女個人的感受和看法。接納對方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從對方立場來看事物。
4. 鼓勵子女表達情緒,並培養有效表達情緒的能力。
5. 隨時願意溝通,並且聆聽子女的傾訴。
6. 願意承認錯誤。父母發現自己錯誤之後,能坦承向子女說明,透過這種行為模式,
教導孩子一種正確的溝通方法。
7. 接受對方之缺點與極限,而不做勉強的事。
8. 努力發覺子女的長處,並幫助他們發揮潛能實現理想。
9. 善用非語言的溝通,即「身體語言」、「行為語言」(此乃指不藉口語來表達,
而藉表情與動作來表示自己的意思)。
10. 可發脾氣,但不可羞辱人、不找藉口、不遷怒。
11. 強調重要的,忽略不重要的,避免嘮叨。
12. 多運用建設性的討論,不要惡劣的爭吵。
13. 適當的許諾,合理的限制。
14. 注意彼此的配合,如果一直絕口不提個人之事,對方可能會因自己說得太多而起了戒心;
相反地,若是差點將心挖出來,對方也可能頗為難。
15. 適當配合談話內容,選擇談話地點,不要有其他人的干擾。
16. 指責和讚美最好不要混合使用。
17.「瞭解對方話語的含意」、「適切說明自己的想法」,是獲得良好溝通的兩大法寶。